國富論專題(31):中資要來了!大利多?大傷害?台灣面臨什麼挑戰?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分析師 賴憲政

政大會計系副教授 康榮寶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楊家彥

中資來台因應

今日台股延續昨天大漲三百多點的氣勢,開盤便上漲227點,但隨著中場拉回,最終收在6379.94點,只小漲了49.54點。眾望所歸的挑戰十年線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市場上的熱錢是否仍然持續進場台股?

中資開放,已不只是消息面的風聲而已;經濟部已經提出正面表列的九十八項產業,準備正式開放中資進入台灣市場。台灣經濟與社會未來將為此一重大政策,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是量變,還是質變?

檢視這九十八項產業對中資開放的作法,是否恰當?許多被認為是高度敏感性的產業,是否都未在開放名單中?而開放中資入台,對於台灣產業有何實質幫助?而可能發生的具體傷害與風險,又是什麼?

在政府規劃中,中資亦可參與公共建設投資,這麼一來,在政策、勞動市場、原料採購…等實際面向上,對台灣公共建設的可能影響何在?迎接中資來台,台灣無論是在監管機制、主管機關,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上,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香港困境

檢視回歸前的香港經驗,當中資挹注港市之後,香港觀光業似乎蓬勃發展,中資對香港究竟產生了什麼助力?而九七回歸後,香港本地的製造業幾乎已經全軍覆沒,股市也常見狂漲慘跌的不穩定現象,金融重心不是移往新興的上海,就是瀕臨崩盤,今天的台灣可能重蹈往日香港的覆轍嗎?

除了限制中資的持股比例,目前政府對中資來台所訂出的管理辦法,真的夠詳盡嗎?還有哪些地方有待加強?而在兩岸資金往來勢必更緊密,互動更密切的情形之下,除了反對開放中資之外,台灣能否有更積極的策略與作法?

本集節目內容逐字紀錄:

[2009/5/5] 公視有話好說本日國富論專題:「中資要來了!大利多?大傷害?台灣面臨什麼挑戰?」由志工Renata為各位觀眾進行文字紀錄。

(一週財經新聞提要)主計處公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03.75,較去年同月下跌0.45百分點,已連第三個月負成長,因通貨緊縮,民眾需求不振、購買力下降。美國第三大汽車廠克萊斯勒(ChryslerLLC)宣告破產,由義大利汽車廠飛雅特(Fiat)接收股權。美國對銀行所做的壓力測驗,後天揭曉,此乃評估銀行所需資金以預防經濟惡化,將有10家銀行需要增資。行政院4/30公佈陸資投資台股辦法,以QDII為例,最大投資額約72億新台幣,經濟部強調持有某一公司股票超過10%,視為直接投資納入管控。遠傳與中國移動達成策略聯盟,總交易金額約為177.736億新臺幣。

陳信聰:今日台股又大漲兩百多點,但隨著中場拉回,最終收在6379.94點,只小漲了49點。為何這三點台股開盤皆大漲?是否因今開放中資來台?對台灣產業與總體經濟是好是壞?政府準備好了嗎?來賓介紹,政大會計系副教授康榮寶、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分析師賴憲政、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今台股一度站上十年線,台北股市開盤227點,收在6379點,是否因獲利賣壓或外資來台榮景不再。來看今日台北股市。

(播放公視報導)中資來台,台股上午開盤大漲227點,衝破十年平均價,因獲利了結賣壓出籠拉回,終場指數僅上漲49.54點,收6379.94點,成交值放大至新台幣2134.37億元。中資效應,多檔金融個股翻紅(多檔跳空漲停),買單高掛,金融股聯電四十四萬張成交量。

經濟部長尹啟銘:短線上,量或指數一下子過大,三天漲了1000多點,有過熱現象。要化解十年線長線壓力,需要時間。

外資喊出上萬點,分析師認為還早。虧損的怡華、威盛、南科,打入全額交割股。跌停鎖死至收盤。

陳信聰:中資湧進造成台灣不錯的資金行情,台股大漲200多點,最後只漲40多點,是否為外資走掉?

康榮寶:外資應該沒有走。台股三天漲幅16.88為十八年來最大漲幅,短線上,市場些許風聲鶴唳。中資尚未來台,外資已先進來。在2500點起落間,前1000點不包括外資,外資另闢戰場,以中資來台為新題材。我認為應有少部分中資已披著外資大衣卡位,造成台北股市熱絡原因之一。

陳信聰:根據經濟部所列98項陸資投資項目,不從消息面,若中資來台所造成影響為何?

賴憲政:就現金面來看,當然是正面的,但台灣目前不缺資金。台股三天漲1000多點,一企業三天並不會有任何改變,股票只是反應在前,「漲在題材,盤在營收,跌在盈餘」。三資進入,台股大漲,過了十年線生龍活虎,跌破十年線死氣沉沉,但因基本面跟不上,故大家過了十年線仍沒信心,有心虛感覺。

陳信聰:因中資尚未來台,或只是披著外資大衣近來,股市些許過熱。經濟部正面表列98項產業開放中資來台,對台灣產業與總體經濟所造成衝擊?

(播放公視報導)

中資來台非單純的只可投資股市,行政院公佈中資來台投資辦法,可獨資、合夥、購買台灣股權、設分公司,若具中國黨政背景、國防敏感工業、經濟上有獨占寡占和壟斷性質者、對國內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者等產業,將列為禁止中資來台投資範疇。持股上限尚未確定。但中國移動以12%股權入主台灣遠傳電信,將成立子公司,但此合法性受質疑。學者表示須注意對台灣智財權與技術研發上的保護。

陳信聰:昨日談及,台股大漲兩因素,一為開放QDII投資,一為中國移動與遠傳的合作案。(圖版說明)中資投資項目行政院已正面表列這98項,若中資真來台對台灣正、負面影響為何?

康榮寶:中資來台最大影響在於如何真正使用這塊內需市場及如何利用台灣製造方面(研發、管理、通路)競爭優勢。中資希望透過經濟達到統一,因此會有較短線的投資,如QDII等正規機制。全球經濟衰退尚未停止,台股卻大漲,表示台股漲與經濟走勢不搭,全球經濟學家預測因貨幣寬縮政策,投資人首先進入股市,兩岸三地台股悶最久,從策略性角度,不一定透過QDII此正規機制,可能披著外衣進入。如企業併購、產業投資等長期性或短期性的股市進岀,需擔心股市漲幅過大造成經濟波動、風險變大,期望有一長線投資整合兩岸優勢。

陳信聰:中國移動與遠傳的合作案,是否為兩岸間產業最好的合作方式?

康榮寶:沒錯。因為以往台灣與大陸一樣,以出口、製造為主,如何雙方攜手挖掘內需市場,突顯製造優勢。以「微笑曲線(下圖)」來看,一邊研發,一邊為通路,製造在下方(按先進地區微笑曲線),如何將製造提高成為直線,平起平坐,這將是一個機會。

陳信聰:您怎麼看中國移動與遠傳的合作案此模式,或未來中資來台與台灣產業的模式?

楊家彥:企業合作方式有多種。香港經驗來看,當時房市與股價上漲,許多台商看到此趨勢,已將一大部分資金放在不動產上,且因對台產業發展了解,對特定產業也會投資,如旺旺集團投資媒體。全球趨勢投資可區分兩大類,一為短期金融性投資,二為長期生產性投資,即FDI(外來直接投資),八成發生於先進國家。

中國對外投資屬於初期,大部分偏向穩定能源供應、發展金融業、投資IBM。因陸資對台投資了解不高,我認為早期投資會較集中,鎖定在電子業。我們需擔心特殊利基*(知識、技術)的保護,政府相關配套措施尚不完整。若企業判斷中資入股對其無保障性,也許會拒絕中資入股。

陳信聰:中國移動為何入主遠傳,對其好處為何?

楊家彥:就經濟利益上,或許能吸取台灣的市場經營、服務與經驗。目前台灣開放的產業是認為較不會使技術外流者,但對中國而言,知識技術來源多元,台灣刻意封鎖無實質效果。產業發展需要謹慎考慮,在生產性投資方面,中資投資可能會較想像中來的慢。

陳信聰:開放的產業較無敏感性可言。擔心的是以下三波產業:(圖版說明)尚未開放產業。
陸資投資重點:1.可掌握關鍵技術、如半導體產業,2.know-how的取得。在商言商,若中資想取得核心技術與經驗,對台灣是好是壞?

梁國源:先補充一點。金融時報有則關於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一事的評論,認為遠傳的加值服務與3G技術優於中國移動,而遠傳著眼於中國市場。總之,對中國移動而言投資金額換算成美金伍億三千三百萬,佔其資金2%,很小部分,但投資報酬率高。雙方促成peace dividend(和平股息),營造更和諧關係,相信非只有商業上因素,應有非常多面向考量。回到問題,對台灣影響先從總體經濟來看,中資是否來台不清楚,但看到大批資金湧向台灣的現象。倫敦金融時報說4/30台股大漲為非理性(irrational)現象,但5/1、5/4、5/5台股仍舊大漲。困擾的是,在匯率面,資金大幅增加造成新台幣增值。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台幣升值對出口商不利。

從總體經濟來看,若未來確定中資入股,將會是一波很大資金潮,金融變數走勢將影響產業經營。未來資金一進一岀,波動率增大將影響企業經營。

陳信聰:(圖版說明)香港經驗。不談政治面,就股市、產業、經濟面而言。台灣會不會步入香港後塵?休息一下,再繼續討論。

(廣告時間一分鐘)

陳信聰:九七年回歸後,重創香港製造業、金融體系及其總體經濟,究竟中資對香港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播放公視報導)

兩岸經濟關係合作越來越緊密,當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同時,一旦少了中國資金的挹注,對台灣經濟有何影響。如香港,大三通後兩岸直航班機增加,香港的中樞角色不再重要。台灣未來將該如何競爭以維持自主性。

陳信聰:從香港經驗,在運輸(如航運)、觀光、金融業等皆造成衝擊。台灣會不會步入香港後塵?

康榮寶:視台灣的定位。香港回歸中國後,經濟衰退,2004年後因定位不同,如中國的內需市場與香港良好的國際人才、法制,使香港經濟地位與特色成為大中華經濟圈代言人。大三通後,因台商大部分屬外向型,而中國為外匯管制國家,因此大部分台商營運資金放在香港,約幾十兆規模。若未來台灣與中國合作更密切,這些資金將對香港影響更大,台灣或許將可取代亞太金融中心的角色。

陳信聰:那麼楊老師您怎麼看?

楊家彥:看香港經驗當然不能依賴中資,台灣亦是。需看「法」的部分,因其涉及貿易、投資、服務業市場開放,甚至是學歷的承認與否。台灣製造業較香港優,但國際化較不足。若與先進國家密切往來,我們的工資所得水準提高;但與發展中國家,則薪資與就業機會將減少,這是開放兩岸經貿所須注意問題。未來,資金入注,無論房市、股市皆上漲,需考慮到受薪階級負擔能力。

陳信聰:(圖版說明)中資來台後續問題。從產業分析來看,中資大規模入台,利弊大小?

賴憲政:目前利大於弊。香港的弊端成為前車之鑑,但須知中資到香港的錢多為黑錢,因此才造成香港金融體系的震盪。香港製造業約90%轉至中國,完全依賴中資。台積電外資比率72.79%、台肥(國營企業) 外資比率52.56%,無論中資外資短期只要不炒股、炒地、炒匯,入台是好的。

而中國移動是一個測試訊號,1.電信是管制產業,2.主權宣示(中國移動用戶全世界第一大,系統是獨立的)。

康榮寶:中國移動本身技術性充足,因此與遠傳合作,策略性因素大於實質意義。

賴憲政:面板將會是中國最缺一部分。因唯有互補中國才會需要。

陳信聰:台灣到底準備好了沒有?

梁國源:台灣曾有台美日三角貿易關係,當時最大市場是美國。今最大市場是中國,當此市場萎縮對台灣的影響。台灣最大優勢,是「軟實力」,即文化、制度、政策、道德面,產生屬於自己的優越性。才能做到所謂的營運總部,重要的服務技術留在台灣。

陳信聰:梁院長講的是治本方法。目前是否有治標方法,能降低影響衝擊?(圖版說明)中資來敲門,台灣怎麼辦?

楊家彥:涉及許多技術性問題,短期內若政府相關配套措施未準備好,將影響中資來台。過去台灣經濟發展強調經濟成本,當兩岸密切來往,千萬別走回頭路,應強調技術自主性。

陳信聰:感謝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