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談判 中國的戰略與戰術?

江陳會落幕 主權衝突浮現 兩岸賽局下一步?

來賓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來賓:

海基會前副秘書長 龐建國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董立文

資深記者 亓樂義

第四次江陳會簽訂農產品檢疫、漁務合作、標準計量三項協議,中國如何看待這次江陳會的結果?

然而租稅協議,卻在簽署前夕宣告破局,為何雙方簽不下去?中國沒有明說!租稅協定為何破局?是因為稅收的多寡還是敏感的主權議題?

中國堅持香港模式的理由?

兩岸談判一年來緊鑼密鼓,簽了12項協議,但是接下來的議題,一個比一個難,牽涉利益也越來越大,中國怎麼想?對中國而言,指導兩岸談判互動的最高戰略是什麼?中共高層大戰略下,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為何?

台灣該如何回應?農漁產品、三通、台商、學生…,能拉攏台灣民心,協議就能給?互惠、讓步、堅持,什麼才是中國的真正利益?ECFA符合中共的利益嗎?WHA可以讓,ECFA不能讓?

「積累共識、創造條件」!具體作為是什麼?

兩岸互動難度不斷增加,孰可忍?孰不可忍?老共最不願意看到的是怎麼樣的情況?兩岸進展快速,支持統一卻沒明顯增加,胡錦濤有壓力嗎?有所謂的鷹派嗎?

中國為何刻意開啟多軌對話?兩會、國共論壇、民進黨、親民黨…,是為了牽制馬英九?

新聞分類: 

There is 1 Comment

匿名's 的頭像

亓樂義先生點出了一個中西思考的根本差異(也洐生出了中西方重大價值及制度差異點):縯繹思考及歸納性思考.仔細想想,縯繹思考講目標性,原則性,方向性,著重由上而下的控制,做法較抽象,重意識型態及人治價值.而歸納思考,重務實,多元,由下而上異中求同,重要的是,歸納思考需要著重細節,資訊透明,廣納各式可能性,及接受差異.由此來看中西差異,也許不難想像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有沒有機會成為民主國家?也可以想想,那種思考方式的國家所洐生的體制會不會是你我能接受的?